法治时空(http://www.ghwshi.cn/):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打造具有地方品牌 特色的新型智库
中国网中国视窗 近年来,我国智库在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2014 年10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要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重点打造一些国际影响力大的高端智库。目前,我市正处于改革深水区和社会转型关键期,“小政府,大社会”的建构离不开民间智库的参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需要社会智库出谋献策贡献力量。
一、实施背景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当前东莞既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又处于严峻的矛盾凸显期,面临着社会治理形势复杂的巨大压力和社会建设任务繁重的严峻考验。
东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着眼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作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战略决策,提出“把东莞建设成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的奋斗目标,把社会建设提升到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主动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积极探索社会建设新路。组建成立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紧紧围绕东莞创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的要求,尤其是在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加大统筹力度的现实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为东莞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动力,在总结东莞社会建设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为全省乃至全国加强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二、创新做法
(一)机构性质明确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精神,实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与高效灵活的运作机制,同时考虑到发展空间的潜力,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定性为社会组织,由中共东莞市委党校(东莞市行政学院、东莞市社会主义学院)发起成立,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务上接受广东省社工委和东莞市委市政府指导。通过这种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院可以充分发挥灵活的平台优势,有效吸纳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个人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
(二)发展定位准确
研究院坚持以体制创新为前提、以机制激励为动力、以项目带动为引领、以成果转化为目的,紧紧围绕理论研究、决策咨询、信息编辑、人才培养、 交流合作、蹲点打圈、指导实践、统筹协调八项主要职能,致力于发展成为东莞统筹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同时力争成为具有一流水准和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型、开放型、服务型研究基地和实践平台。
(三)组织架构严谨
研究院实行院务委员会领导体制,院务委员会是研究院的常设决策机构,由院长、常务副院长、执行副院长、院务委员组成,负责制定研究院的发展战略和工作规划,决定研究院其它重大事项。下设综合协调部、项目管理部、信息资源部、社会实践部、《社会建设研究》编辑部等部门,负责具体实施院务委员会部署决定的各方面工作。
研究院组织架构分为管理团队与学术团队,管理团队由名誉院长、院长、常务副院长、执行副院长、名誉副院长、院务委员和名誉院务委员组成,学术团队由顾问、特约研究员、研究团队和课题评审专家库组成。
(四)运作机制灵活
研究院通过坚持“小机构”、织造“大网络”、经营“优土壤”、搭建“好平台”,将外部资源与研究院内部能力有效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利用和效益最大化,从三个方面建立机制:一是整合机制,创造条件吸纳聚集市内外人才、信息资源,实现与政府部门、基层社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它力量的资源优化配置,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用;二是共享机制,健全激励保障制度,吸纳相关人员来莞或以东莞为主要对象开展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三是互动机制,密切与社会建设实践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增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快理论成果的应用转化,有效促进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统一和有效互动。
三、主要成效
自成立以来,研究院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社工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创院宗旨和“一年打基础、两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发展思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助推我市社会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主动进取,务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新完善工作机制
根据研究院的办院宗旨和主要业务范围,研究院制定完善《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组织架构设置方案》、《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院务会议制度》、《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课题管理暂行办法》、《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资金赞助管理暂行办法》等五项工作制度办法,从组织架构、财务管理、课题管理、学术团队、合作共建等方面建立健全一套务实灵活的运作机制,为工作有序开展夯实制度基础,从而进一步强化研究院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功能,更好地发挥研究院作为社会组织的优势。
(二)创新学术团队组建机制
经过前期物色研究、联系沟通、上门拜访等形式,邀请到徐勇、徐永祥、王名、莫道明4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和刘小敏、党国英等21位专家学者担任特约研究员,并与市社会工作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与中央党校以及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等团队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初步构建起一支多层次、宽领域、高精尖的学术专家队伍,充分发挥其学术能力、学界地位及人脉资源,提升研究院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
(三)紧抓课题研究主干业务
作为社会智库,课题研究是研究院的重点业务工作。研究院加强与社会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联系,选择熟悉东莞实际情况、具有丰富研究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若干个研究团队,积极参加社会建设课题研究,实现了由对外课题招标向组建团队主动参与课题投标的突破。自成立以来,研究院共开展课题研究49项,分别委托中央党校、华中师范大学、广东省社科院、中山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等课题组开展研究,尤其是2015年研究院承接了市社工委、市水乡管委会等部门单位及虎门镇、长安镇等镇街课题项目共26项,课题金额共约340万元。在课题区域上,除了市内课题外,还承接了珠海市的一项研究课题,首次冲出市内承接市外的课题。在课题领域上,研究内容涉及到社会建设的不同方面和领域,包括“十三五”规划、行政体制改革、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在保证有一定课题数量的基础上,研究院尤为要注重课题研究质量,选择委托熟悉相关领域的专家团队开展研究,确保课题成果能够接地气,符合我市实际需要。
为有效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研究院积极推进重点课题成果转化应用。“东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社会治理与和谐劳资关系的体系构建—东莞构建和谐劳资关系调查”课题报告在《学习时报》上公开发表;“新常态亟需新治理:以东莞社会治理转型为例”报告在《理论动态》上刊登发表;“争当全省社会建设‘排头兵’的东莞改革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报告作为市社工委各委员单位和各镇(街道)制定具体行动方案的指导;多项资政报告得到市主要领导重要批示,为市有关领导以及各部门单位提供决策参考。
(四)推进人才培训互动
研究院创立以来,秉承“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指导实践”的办院宗旨,举办了多期以社会建设为主题的培训班,建立完善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实现理论研究与务实推进有机结合。
为贯彻落实有关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部署,研究院联合市社工委共同举办了三期学习培训班,采取“以会代培”的新颖方式,组织市社工委委员、镇(街道)社工委主任、专职副主任认真学习中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联合横沥镇社工委举办了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研讨班,组织横沥镇社工委成员单位、社会组织、创新社会治理单位等人员参加。通过体验式和现场式的模式教学,实现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联动效果”,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和改进工作的措施,力促社会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五)打造学术交流平台
一是强化院刊平台。采取以书代刊的形式,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联合开展院刊《社会建设研究》编辑工作,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北京)公开出版发行,为社会建设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构筑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阵地。二是建设专刊平台。与中央党校出版社合作出版《东莞社会建设研究》(专刊),以东莞元素为主题,梳理近几年社会建设研究成果,专门针对东莞社会建设的工作经验和成果进行总结和宣传。三是打造参阅平台。将社会建设理论动态、优秀案例等资料编制成信息内刊,每季度出版一期,分为政策法规、理论前言和工作动态三大板块,不定期对我市社会建设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市有关领导和部门单位提供决策参考。四是搭建学术研讨平台。不定期联合社会各界组织开展社会建设专题研讨活动,为东莞市社会治理中出谋献策。比如,10月20日联合东莞市总商会、东莞世界莞商联合会、东莞市浙江商会、东莞市江西商会举办了一期以“社会建设大家谈——商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为主题的论坛活动,与会代表结合论坛主题进行了专题发言和经验分享,并与参会嘉宾进行了互动交流。东莞日报社、东莞电视台等媒体对论坛进行了宣传报道,其中,中国网的专访特别报道经相关媒体转载以及播放已超过10万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五是编制信息数据库平台。对我市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社会建设优秀案例进行总结提炼,编制成社会建设典型案例库,由市主流传播媒体进行社会宣传,并联合相关镇街和单位共同建立若干教学示范基地。
(六)扩大社会宣传影响
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力,研究院与中国网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辟东莞社会建设专栏。根据中国网提交的中期影响力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在中国网中国视窗栏目共发布了40多条新闻通稿。其中,“构建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课题成果点阅量近1.5万人次,论坛专题报道点阅量累计超过5万人次,专访视频播放和转载量已超10万次。此外,还分别与中国网、人民网签订了2016年宣传合作协议,推动研究成果的社会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四、经验启示
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是东莞创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争当全省社会建设排头兵的积极探索以及重要突破,经过三年的发展,研究院各项工作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不断发挥着社会建设领域智囊参谋的作用。
(一)坚持社会化发展方向。
作为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智库,一是要切实把准作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定位,改变依赖财政资金生存的理念,把握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优势,主动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争取更多项目能列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范围。二是要加强与市有关部门单位、各镇(街)建立联系,主动拜访社会组织,寻求社会各界支持,广泛链接各种社会资源,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点线面支持机制和社会支撑网络。三是要发挥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加强与社会力量广泛合作,逐步走市场化道路,努力打造成对接社会力量的开放型和服务型平台。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务实合作方式,充分调动一批综合实力强、愿为社会建设做贡献的企业参与建设。
(二)完善项目化运行体系。
一要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系列制度,切实强化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功能。特别严格按照相关财经纪律要求,建立健全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公开透明。二要明晰项目工作目标、阶段计划和责任分工,完善项目绩效评估体系和内控管理机制,以项目的良好社会效益推动研究院不断发展壮大。服务对象不仅是市委、市政府,还包括市直单位、镇(街道)和有关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也不只局限在本土,发展壮大后还要在全省、全国承接社会建设方面的研究课题。三要充分利用共建项目的资源渠道。采取“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通过本土团队与网络团队相结合的“柔性组织”方式与国内知名研究机构、社会建设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广泛接触、深入交流、寻求共识,有效集聚天下英才,让专家、学者以特约研究员身份参与社会建设研究,使研究队伍能够保持稳定性。
(三)扩大品牌化溢出效应。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务实打造特色运行机制、专家团队、重大项目成果、典型案例库、人才培训、院刊出版、信息内参、研讨活动等系列工作品牌。主动加强与宣传媒体的合作联动,尤其是联合人民网、中国网等知名中央媒体以及东莞日报社、东莞阳光网等本土媒体共同开辟一些社会建设创新专栏,在国内主流网站定期向社会发布课题研究成果以及工作动态,依托课题结题会、专题论坛活动等形式,邀请各类媒体进行报道宣传,利用电视平台、广播电台、网络平台等宣传媒介,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品牌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
(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