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字号:默认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欧盟应为中国企业提供稳定营商环境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去年收入同比增长8.3%

2017-02-17 14:07 出处: 人气:  评论(0

全年完成工业销售收入1435.9亿元,同比增长8.3%,占吴江工业销售总量的38.3%,创历史新高。这是刚刚过去的2016年,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交出的成绩单。

作为吴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经济新常态下,千亿级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跑出了可喜的“加速度”。

动力来自何方?在吴江区委常委、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徐晓枫看来,除了埋头苦干、靠定力与韧劲外,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和智能工业两手抓,不仅让传统优势企业焕发新活力,更培育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新旧动能合力助推开发区在千亿

级平台上实现新跃升。

关键词生产创新

从“代工商”向自主“品牌商”转型

中达集团,世界著名IT企业,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台企龙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代工界“大佬”,这两年也遭受着“阵痛”。随着笔记本电脑销售衰减,公司电源适配器生产受到牵连,产量大幅滑坡。

代工企业路在何方?正当中达人徘徊犹豫时,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科技新城”的全新定位为企业指明了方向。

依托区内完善的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和资金配套政策,中达创新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发,在保持行业优势的同时,快速向风能发电系统、机柜系统、有源滤波器等大功率电源产品转型。而且,转换率高于普通产品6至8个百分点。

“化茧成蝶”不仅稳定了主营业务,更带来了新增长点。中达一举成为中国通信电源最大制造商,国内三大电信公司50%以上的大功率电源来自中达。

中达的成功转型并非偶然。翻开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史,几乎就是台湾电子资讯企业的成长史。可以说,如今的千亿级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靠代工起家的。

但是,随着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资源成本制约,吴江开发区深刻意识到,原有的发展模式已行不通,“代工商”必须尽快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商”转型。

为此,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将生产和创新相结合,通过OEM和自主品牌两条腿走路,实现从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型,从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型,提高附加值,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生产键盘和数码相机为主的群光电子,从自身剥离一块业务“另起炉灶”成立展达通讯,专门从事宽带接入终端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去年,仅展达就为群光带来近10亿元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3%。

此后,英格索兰、卡特彼勒等一大批企业纷纷效仿“群光模式”,早期落户的企业更考虑将研发总部迁入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去年,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5家、高新技术产品84项,获批省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5项、省级技术中心1个;获批专利授权138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84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0.28件。随着一大批创新成果高质量转化,开发区打造了一批拥有自主创新技术和自有品牌的“两自”企业集群,新兴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51%和83%。

“既有引领性、原创性,又有标志性平台,体现了开放性和包容性,区内传统代工企业的转型路径,无疑是‘创新四问’最好的回答。”徐晓枫说,坚持制造业立区、科技兴区,他们将继续出台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型的奖励政策,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企业集群。

关键词智能工业

减人增效推动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

作为国内液晶显示器的主要生产商,谈起“机器换人”带来的变化,高创电子总经理卢敏华感慨颇多。

“自从上马国内最先进的智能整机线后,原本90人的产线,现在只要一半多;原本年产量100多万台,现在一个月就能完成。而且,产品范围拓展到可兼容数字电视、计算机显示器、车载显示器等。”卢敏华说,新产线投用仅3个多月,便助力高创电子在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超82亿元,同比增长32%,创历史新高。

用技术红利取代人口红利,像高创电子这样“机器换人”,在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潮流。

中达集团在生产中导入工业机器人,在职员工从最高峰的3.4万人降到2.4万人,日产能提升近3倍,产品质量大幅提高;瑞仪光电近3年累计投入智能化改造资金5.3亿元,员工从高峰期的1.77万人降到1万人,产能提升30%,成为“黑灯工厂”;群光电子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员工下降3000多人,产能提高15%。

目前,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拥有包括焊接、码垛、搬运、喷涂、装配、桁架等机器人2801台(套),占吴江工业机器人总量的80%以上,区内企业员工数从最高峰的23万人下降到19.6万人,但工业开票收入年均增长4%,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5%。

成绩背后,是放眼长远的谋篇布局。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发局局长沈卫林说,劳动密集、大进大出,是开发区一直以来的产业特点。如今,随着形势变化,特点变成了难点,加快智能工业发展就变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为此,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15年就出台“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年从财政拿出5000万元,对上年度区内企业实施补助,并以智能工业为切入点和发力点,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

去年,开发区企业共有40个项目获补助资金2555万元,这些项目当年总投资20.83

亿元,替代人工10284人,新增销售90亿元,

新增利税11.9亿元;有22家企业被列入吴江智能工业示范企业名单,83家企业列入吴江智能工业试点企业名单,两类企业共实现工业销售收入962.6亿元,占开发区工业销售总量的67%。

“机器换人”“减人增效”,为企业人员管理、产品质量提升,降低运营成本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更为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基础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动能转换

好项目滚动发展打响高端制造业集

聚区品牌

事实上,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年的发展,不仅重其“形”,更重其“势”。尤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聚焦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加快培育新兴动能,增强发展后劲。

以绿控传动科技为例,这家由清华大学80后博士李磊创办的企业,仅用6年便实现销售收入近5亿元,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自动变速箱和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生产商。尤其去年,绿控还获中央财政转型升级补助9000万元,成为吴江工业企业近年来获得的最大一笔政策资金。

绿控的“前辈”博众精工,同样具备老板年纪轻、学历高,行业发展潜力大等优势。作为国内外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的专业提供商,该公司投资5.2亿元建设的创新平台,年产机器人3500台,机器人运动及传感器3万套,非标自动化设备5000台。去年,企业实现销售超14亿元,同比增长近30%。

而绿控的“后辈”丁是丁精密科技,专业从事精密五金件的研发生产。公司创办仅1年多,便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264%。

据统计,以博众、绿控、明志为代表的15家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去年共完成销售45亿元,同比增长近30%,大幅高于开发区企业平均水平。

“人才需要梯队建设,好项目更需要梯队建设。”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局长朱云根说,这些年,开发区始终保持着160多亿美元的年进出口额,占吴江全区近八成,说明在优质项目的带动下,区内产业结构、发展质效日趋向好,抗冲击能力日益增强。通过全面加强产业招商、配套招商、科技招商,促进项目落地和投产,开发区加快形成了“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滚动发展格局,打响了高端制造业企业集聚区品牌。

让旧动能焕发活力,让新动能扛起大梁。徐晓枫说,围绕做大做强“2+4”产业,开发区接下来将全面加快融入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着力构建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疗、民生用品四大新兴产业并驾齐驱鼎力支撑的新局面。同时,加快完成开发区南部片区苏州“智造谷”产业发展规划,同步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园和苏州湾科创园先行区建设,把吴江开发区打造成创新发展新高地。(黄亮)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加入我们|投稿反馈 邮箱:28175754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