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字号:默认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欧盟应为中国企业提供稳定营商环境

作为交往的新闻

2016-05-10 18:00 出处: 人气:  评论(0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中,除了好友私聊、群聊,还流通着大量新闻内容,因此又被看作是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渠道。而且,由于社交媒体“广泛、异步、轻巧、绵延不绝”的特点,其传播形式迥异于传统媒体,加拿大新闻与新媒体学者赫米达(A. Hermida)称之为“弥漫新闻”(ambient journalism)。“弥漫新闻”一词生动形象地抓住了新闻内容嵌入并消融于日常生活的新现象,反映了社交媒体改变新闻信息消费方式的新趋势。然而,从“知觉系统”、“意识模型”来理解社交媒体的弥漫新闻,却又无意中突出了轻盈、虚幻的意象,落入新媒体研究常见的虚实对立的窠臼,也未能反映当前信息技术的移动性、物质性特征,而这些新技术的密码就隐藏在“社交”二字上。在笔者看来,社交媒体中的新闻传播,正是突出了新闻作为一种交往行动的特质,镶嵌并深深卷入生活世界的物质场景之中。与其说社交媒体新闻轻巧弥漫,不如说是高度情境化的,与身体、物质和具体空间更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当然,作为交往的新闻并非社交媒体的发明。按照英国新闻人斯丹迪奇(T. Standage)的说法,社交媒体应从莎草纸算起,已有2000多年历史,而“大众媒体插曲”只不过出现区区150余年。作为交往的新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当前社交媒体的新闻活动,既是对传统的回归,又是新技术条件下的超越。研究社交媒体新闻,并不仅仅是为传统新闻行业寻求应对之策,更是要探寻作为交往的新闻对于社会生活的意义。

  绵密交往中的新闻生产

  严格地说,把社交媒体看作是新闻流通、传播的渠道并不确切。大多数传统新闻机构仍然是在组织内部完成生产流程,然后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以下合称“官微”)发布新闻,类似以前投递报纸、播出广播电视信号。这一看法实际上把社交媒体终端看作了新闻生产的“后端”,忽视了传播过程之中所进行的生产;而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同步甚至一体化,正是社交媒体不同于大众传媒的独特之处。

  社交媒体的新闻生产主要体现在重新定义“何为新闻”。传统大众传媒通过把关的方式,为受众定义新闻。因此,“何为新闻”的问题事实上归根到底是“谁来定义”的问题。霍尔(S. Hall)等学者曾指出,大众传媒其实还只是“二级定义者”,它们“复制那些有特权接近媒介的‘可靠消息来源’的定义”,而权势机构才是原始定义者。定义等级的存在是垄断性大众传媒的必然结果,而生产与传播、消费的分离则是定义实现的操作机制。这种等级制在社交媒体上很大程度上被打破,至少其形式更为多元,消息源、传递者和接收者相互之间更显平等。在用户终端上,官微新闻内容并无突出位置,专业机构和私人好友的微博依时序并列呈现,微信公众号更是全部被折叠收于“订阅号”之下。这种布局表明,新闻内容在社交媒体上与其他社交内容相比并无特别。当然,不同来源新闻的影响力差异并不会自然消失,但是以往潜伏在媒介形式中的等级制失去了技术所支撑的结构化依附。其实,在社交媒体上,更为广泛的新闻获取途径并非官微,而是朋友的转发。这种转发就是一种定义:我(们)认为这就是值得关注的新闻!社交媒体上另一种定义新闻的方式是用户生成内容,即作为自媒体的新闻生产。也许有人认为,遍布朋友圈的“晒娃”、“晒吃”没有价值,不配为新闻。然而从新闻的本义来看,孩子的变化和自己的生活动态,当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陆定一的新闻定义),至于价值大小,则是相对于阅读者而言的变量了。事实上,19世纪便士报的诞生,也重新定义了新闻,过去精英报纸所不齿的市井新闻开始大行其道。与之不同的是,社交媒体的新闻再定义并非单方面的,而是更加去中心化,是人们在交往中的共同界定。英国文化与传媒学者库尔德利(N. Couldry)就曾断言“社会交往正在改变我们‘何为新闻’的感觉”,而这是“一场根本的变革”,“堪比16世纪和17世纪‘新闻’一词的诞生”。

  界定交往情境的新闻

  赫米达认为,微博中的转发既是一种资讯分享形式,也是创造分享对话的系统,而这种对话就是弥漫新闻的一种形式。笔者赞同将新闻转发视为一种对话,但是这种对话系统不应是仅存于网络空间中的虚拟社区,而是更为紧密地与人们的日常交往网络连结在一起。这一特点在微信上尤为突出,体现了微信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中更彻底的社交属性。相比较而言,微博还带有一定的大众传播痕迹。在微博上,人们对新闻的关注、转发和讨论情况,描绘出一个可见的关系网络,大众媒体时代的“想象共同体”得以赋形。而微信的好友转发则基本在熟人之间,这种新闻活动既是过去交往的延续,也是当下和日后线上线下交往的基础。同时,熟人之间的微信新闻交往,与微信中其他内容的交往,以及线下的交往亦并行不悖,创造出新的交往空间和维度。

  因此,社交媒介的新闻活动就不仅仅是嵌入社交网络的一种特殊传播形式,也不只是通过舆论领袖的二级或多级传播过程。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活动就是社会交往的一个部分、一个维度,它参与维系或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多重关系。在“2000年的社交媒体”中,新闻活动也大多与各种方式的社会交往活动交织在一起,难以分隔,比如私人信函的新闻传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社交媒体,极大地拓展了过去受空间限制的交往范围,但这并非意味着身体、物质和空间不再重要,恰恰相反,受惠于移动和物联技术,人的身体与物质、空间的连接更加自由、紧密、多样。人们可能在各种场景中建立新闻交往,也可能通过社交媒体的新闻交往创造多重维度的生活场景。譬如,在一些专业或组织的会议过程中,成员/与会者当中时常出现多个微信聊天群,有的可以囊括会外人员,形成各种圈子和“会中会”,其中有关会议的新闻可能有无法确知的多个版本。

  因此,将新闻视作一种交往,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大众传播时代的新闻定义,深入探讨新闻与人的关系,其意义远不止于为传统新闻媒体寻求融合社交媒体的应对之策。如果我们承认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那么作为交往的新闻则关乎我们的生存之道。

  (本文作者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加入我们|投稿反馈 邮箱:28175754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