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空(http://www.ghwshi.cn/):淇滨区上峪乡正在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精准扶贫措施,让
5月21日,“山水桑园·魅力采摘”2016鹤壁·桑园第二届果桑采摘节在淇滨区上峪乡桑园村开幕。 (本稿件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李国庆摄)
“采桑女”才艺表演
“采桑女”桑园走秀
“采桑女”采桑葚
旗袍走秀助兴采摘节
□本报记者 张心致
见习记者 牛蕾
紫红的桑葚挂满枝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品尝购买;淇河岸边、莲花池边不时传来大人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淇滨区上峪乡桑园村特色旅游的人气越来越旺,村民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如今,这个年人均纯收入仅1798元的国家级贫困村正在摘掉贫困的帽子,发生着精彩蝶变。
这背后是上峪乡精准扶贫的持续加力。“为尽快帮助全乡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我们正在通过实施产业扶贫、生态补偿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保障扶贫,确保到2018年底全乡12个贫困村697户贫困家庭1787人实现脱贫。”5月20日,上峪乡党委书记苏波说。
以“桑”打造特色发展之路
当前,正值桑葚成熟时节。桑园村淇河河滩地上54亩桑园里,每天来采摘桑葚的游客络绎不绝。“一斤桑葚能卖20多块钱,最近游客可多了。”村民刘乃安一边忙着招呼游客一边对记者说,“这么多游客来到村里,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桑园村因古人在此种桑养蚕而得名,有着上千年的种桑历史。“这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市旅游局下派到桑园村的第一书记刘伟认为。
如何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就要因地制宜,在‘桑’字上做文章,围绕果桑种植打造千亩果桑园,通过荒山承包、土地流转等方式,恢复种桑养蚕史,并拉长产业链条,打造桑园特色品牌。”苏波说,“通过发展特色种植,达到产业扶贫的目的。”
于是,桑园村更多的河滩地、荒山地被流转,种上了一棵棵桑树。截至目前,全村已经种植桑树1000亩。桑园村”也注册成为了商标。
村民们也有了新“职业”——为村“两委”成立的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打工。“我就负责看管采摘园,工资一天50块钱。”刘乃安说,像他这样的“桑工”都是本村人,最忙时有五六十人在此打工。
仅停留在“种”还不够,必须深入开发。按照上峪乡的规划,为拉长蚕桑产业链条,他们还将开发桑叶面、桑叶茶、果桑酒等果桑深加工产品,以产业支撑来实现桑园发展的可持续性。
“目前,我们已经研制、设计了桑芽茶小包装,还与饮料加工厂家合作,开发出了桑葚饮料,最大化发挥果桑的经济价值。”刘伟说。
桑树给桑园村村民带来了新工作、新收入,更带来了脱贫新希望。那其他村的希望在哪里?
上峪乡坚持精准扶贫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柏尖山村等重点发展核桃种植,中柴厂村等重点发展平菇种植,后沟村等重点发展规模养殖……通过培育主导产业,提高特色产业开发效益,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以“游”建设美丽乡村
随着第二届果桑采摘节开幕,村民马贵民的农家乐生意更红火了。“一天能卖3000多块钱,比前几年翻了一番。”马贵民忙着给客人们上菜。
桑园南临淇河,北靠太行,山环水绕,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旅游农家乐成了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规模小、层次低、环境差,设施不完善,还处于乡村旅游的初始阶段,没有形成气候,村民的收入水平还较低。”上峪乡乡长唐东明分析。
为让更多村民尝到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从去年开始,上峪乡积极探索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将桑园村打造成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村,进而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亮点,提升乡村旅游层次,最终实现富民的目标。
上峪乡多方争取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个蝴蝶形状荷花池、生态小花园等项目已经建成,并在村口张贴了淇河流域导览图、停车场标识牌。同时,村内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修整、公共卫生设施(A级旅游厕所)和美化绿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乡村旅游层次的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不仅有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的客流量,还有更多的就业门路。村民们有的加入各项经营,有的通过食宿服务、农副产品销售等多种形式,谋到一个新职业,拥有一份新收入。
唐东明介绍,下一步,他们还将以桑园村为辐射,将天然太极图、白龙庙、竹园、老洞村等连成一条线,规划一日游、两日游近郊旅游线路,运用多种形式的旅游业态,促进串点连线成片发展。
对竹园、白龙庙、纸坊等淇河两岸的其他村,上峪乡紧抓沿淇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的机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排污整治、美化绿化等工作,建设一批设施完善、产业配套、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不仅让乡村美起来,更要让乡村富起来。在实施产业扶贫的同时,上峪乡还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就业方式,开发一批农村公路养护、保洁、护林等公益性岗位,向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倾斜,优先聘用贫困户劳动力,实现就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