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字号:默认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17家企业获数智化转型“标杆之星”“升级之星”

抗洪救灾破内涝,来颗大数据解药

2016-07-23 17:06 出处: 人气:  评论(0

原标题:桔子财经|抗洪救灾破内涝,来颗大数据解药

抗洪救灾破内涝,来颗大数据解药

如果有了大数据,为保卫大武汉消失的“小镇”能否幸存?

提前算出洪灾前情,济南的护城河是否可以不用流干“眼泪”?

“打车软件”综合调度,为何总能先于政府为出行者分忧?

“积水地图”成为爆款,城市防洪还有多少“加法”可以做?

抗洪救灾破内涝,来颗大数据解药

上一次城市内涝,没有微信、微博,智能手机还未在国内流行。

现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城市,各种APP风靡一时,它们又能为抗洪救灾贡献多少力量?当大数据在政府、社会间实现自由流动时,又能产生多大的社会价值?

“积水地图”成爆款应用

抗洪救灾破内涝,来颗大数据解药

预测中一场堪比2007年7·18降雨量的最强降雨要来济南了。

济南高新万达500个沙袋严阵以待,银座购物广场启用“3分钟就能搞定”的防洪挡板,地下美食广场备上抽水机,急救中心备了冲锋舟。最后,气象局长成了网红。

当晚,这场雨姗姗来迟,济南大雨警报解除,但整个华北多个城市降下大雨,舆情关注的重点转向正陷入“暴雨模式”的北京。

20日这天,济南的朋友圈里忙着晒雨过天晴后的蓝天白云,而在北京的朋友圈里,刷屏的是北京大暴雨现场。但随后,居庸关山体滑坡、北京看海等照片、视频,都被官方证实为谣言。

“今天,我的朋友圈里,很多都在分享高德地图的信息。”电话另一端,在北京一家大数据公司工作的徐璐娜语气轻松地对齐鲁晚报记者说,广渠门到底积水没有,打开高德地图一看就知道了。不光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也在推送道路积水信息,“很方便的。”徐璐娜强调。

徐璐娜说的,是高德推出的积水地图。这个积水地图对北京市的易积水点进行了标注,并根据历史积水情况,按轻度积水、中度积水、重度积水三个等级,用不同颜色进行了标注。

这并不是高德第一次推出积水地图,早在2015年6月,高德地图就面向广州市首次推出积水地图。但2016年版的积水地图之所以被刷屏,关键原因在于这个积水地图是根据交警部门提供的权威数据制作的,像上海交警部门向高德地图提供了81个积水地点的详实信息。

而在2015年7月,负责积水地图业务的高德工作人员张琦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透露,积水地图的准确率在80%以上,可以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某个积水点的积水趋势状况。但他坦言,仅凭降雨量数据无法判定是否有积水,积水点受路面、排水状况等影响较大,受降雨量的影响较小,是否有积水,还需要来自市政、交通部门的信息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当时张琦坦言这个项目没有同当地气象局合作,而是有一个专门做气象信息的第三方合作伙伴,积水地图的数据来源于高德自己的数据、用户上报以及公共信息披露三个方面。高德也正在跟各地交通委合作,以进行交通管控和信息共享。

到今年雨季,高德积水地图一下扩容到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12座城市,显然是在获取交警部门的核心数据这个关键环节上有所突破。不过,齐鲁晚报记者注意到,高德这个积水地图中,山东省目前尚未有任何一座城市被覆盖。

高德方面透露,未来还将与各地交警部门在数据资源共享、交通数据分析、交通信息公众服务等方面开展更全面合作。但公众更关注的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高德积水地图是否能成为“杀手级”应用,在今年夏天这个“暴雨模式”下脱颖而出,不光缓解内涝发生时的道路拥堵,同时助推政府部门信息公开。

武汉再“看海”

这回“天网”盯着

抗洪救灾破内涝,来颗大数据解药

“积水地图”走红,凸显了交警部门大数据的重要性。而在这个雨季,再一次陷入“看海”的武汉动用了天网监控系统进行城市公共管理。

6月30日至7月6日10时,武汉累计降雨520.5毫米,突破武汉有气象记录以来周持续降雨量最大值。据当地媒体报道,此次武汉暴雨中,武汉交警部门动用了天网监控系统。这个“天网”,其实就是设置在大街小巷的大量摄像头。通过“天网”,武汉交警APP实时发布全市各路口影像查询,虽然每次只能看3秒,但市民对家门口的景象一目了然。运用“天网”数据,交警部门将武汉市区积水拥堵路段实时盘点汇总,每一小时一通报,“这个天网监控系统比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更为准群及时。”武汉当地媒体表示。

抗洪救灾破内涝,来颗大数据解药

但一小时一通报,对于正在经历内涝的城市而言,还是太慢了。齐鲁晚报记者注意到,传统的广播渠道驻扎武汉天网监控现场,实时连线播报,将市区交通及积水情况传播出去。

“其实,在青岛,交警部门的实时路况播报早就推送了,只是因为武汉频频‘看海’,大家才格外关注而已。”在济南工作的青岛人张先生向齐鲁晚报记者展示手机上的“智慧青岛”APP。记者注意到,在“高清路况”这一菜单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青岛市各区商圈及主次干道即时抓取的视频截图,即时滚动播出。

“智慧青岛”APP一负责人向齐鲁晚报记者透露,目前这个APP的下载量是50万人次。实时路况和高清路况以图片形式每5分钟更新一次,“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视频实时播报,但是考虑到用户流量问题,改为照片的形式。”

该负责人解释说,实时路况信息是由青岛交警部门提供的,他们也很愿意把这部分公共信息拿出来共享。

在青岛市公安交通信息服务网,齐鲁晚报记者注意到,交警部门以城区各个商圈、主干线、各大交叉路口为坐标,滚动播放这些人车流量集中地段的拥堵等级、平均车速、交通指数等即时信息,并且还有当天和近一周来的青岛市区交通拥堵曲线图,可以很直观地显示当天和一周来哪个时段的交通最拥堵以及波动幅度。

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蔡志理教授此前在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突发极端天气作为公共事件要求城市必须建立和健全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首先便是信息发布的及时、准确。上述这些部门的即时信息发布,可以使普通市民便捷地了解到特殊天气情况下的道路情况。而它更积极的一面在于显示了政府部门的积极作为态度。”

现实情况是,很多具有公共价值的大数据沉睡在一些职能部门的不作为中,从而影响行政管理效率,增加社会运营成本。就在19日天气预报山东多地暴雨过境的这一天,齐鲁晚报记者随机点开山东省内某城市交警信息网上的实时路况播报,发现页面仅有四个该市城区主干道视频截图,视频截图上的标注显示为2015年10月的信息。而在某市交通局的官网上,和此次大雨相关的信息只有《我局全面启动极端天气应急预案》和局长检查交通防汛工作两条工作消息。

而政府花大价钱建立的信息系统,有的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僵尸系统”。刚刚发布的2015年山东省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28个部门及所属单位在用或在建信息系统共计930个,平均每个单位33个,管理散乱,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其中,4个部门投资435.92万元建设的8个系统,建成后闲置不用或废弃;7个部门投资1153.18万元建设的8个系统使用效率不高,部分子模块至审计日仍未启用。

打车软件为何风雨无阻

抗洪救灾破内涝,来颗大数据解药

北方的“暴雨模式”开启后,齐鲁晚报记者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包括滴滴、优步在内的国内几大打车平台都宣称他们的预约订单猛增。其中滴滴表示,这期间滴滴顺风车在北京的预约订单增长了200.58%。为什么这些打车应用能风雨无阻?

滴滴方面对齐鲁晚报记者表示,滴滴现在每天处理70TB的数据,每天90亿次的路径规划,每秒钟有上千次用车需求,大数据直接支撑了滴滴出行每天1400万的日订单量。滴滴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判别和预测哪些时段、地点出现大量打车需求后,通过司机端提醒司机,并增加了高峰期的司机端补贴,以鼓励司机在大雨等恶劣天气中接单。据统计,在20日的上班高峰期,滴滴专快车订单是平时的2倍。

滴滴方面并未透露“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这方面的详情,齐鲁晚报记者查询相关资料显示,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能力表现在传统大数据分析中难以使用的语音、图像等,而它可以教授计算机逐级往下处理数据,并能根据不同层级的数据做出修正,思考过程逐渐从简单到复杂,这种接近人脑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训练后自行掌握概念,而且输出结果会随着数据处理量的增大而更加准确。同时,包括谷歌、IBM、微软、Facebook等在内的巨头,在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方面的投入越来越高。

优步济南负责人董钊向齐鲁晚报记者表示,在济南,优步通过订单量了解到乘客打车信息后,他们会把平台上的车辆调配到打车订单最集中的区域,这样大大提高了乘客的用户体验。

“打车软件平台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如果没有市场倒逼的话,他们是否真的有必要推出像高德的积水地图’这样带有纯服务性、公益性的道路信息?”某打车软件的负责人表示,从商业角度考虑,打车软件推出越多的服务,意味着运营成本的增加。而他们是否有必要增加更多公益性功能,需要靠政府和市场推动来实现。

但是,“破解城市内涝的最终解决之道,还是要落在城市排水系统。”徐璐娜说,我也是青岛人,尽管青岛市区的排水系统屡被称道,但暴雨天气青岛市区照样内涝,有交警部门的实时路况信息远远不够,有一个强大的排水系统才是硬道理。

护城河该不该开闸放水?

抗洪救灾破内涝,来颗大数据解药

19日中午,预测中的济南大暴雨还没下,护城河就开闸放水。大雨警报解除,又一个问题浮出水面——作为泉城著名景点,被放空的护城河啥时能恢复碧波荡漾?

“暴雨来临是否开闸放水,这其实牵扯出另一个现实问题。”浪潮云服务集团智慧研究院副院长刘雨对齐鲁晚报记者说,现实常态是水资源短缺,各个地方都想把水留住,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我蓄了很多水,但一场暴雨后该不该放水?多放水吧,万一以后不来水怎么办?如果把数据打通,就可以判断出未来的趋势和状况,是否需要提前开闸放水,从理想状态来说,它在技术上是可以准确预测的。

“很多城市‘看海’不止一次了,有关部门只会告诉你,今天会下大雨,但会造成一个什么状况,它不清楚;情况再好一点,有关部门会推送即时路况。但大数据更大的作用在于精准预测。”刘雨说,大数据就是把历史的数据、现在的数据结合起来,告诉你未来会发生什么,但目前国内很多大数据公司只能做到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对数据的分析、判断,预测未来的趋势,还做不到。事实上能做到这点非常难,包括BAT等掌握海量数据的巨头,也尚未用大数据挖掘出令人惊艳的应用来。

在2016年的第六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曾经讲过一个关于大数据预测的案例。在美国气象局公开数据后,一位谷歌前雇员创办了一家叫Climate的气象公司,这家公司从美国气象局的数据库里获得了全美几十年的天气数据后,把各地降雨、气温、土壤、历年农作物产量做成图表,做成一个软件放到里面,从而预测美国任何一个地方的农场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来年的产量,用这个大数据向用户出售个性化保险,如果没有实现预测公司赔付。这种靠大数据预测产量的准确性非高,Climate公司失算的几率非常小,结果在商业上大获成功。后来,谷歌公司花了不到11亿美元买下Climate,将其注入到上市公司,然后通过卖股票收回12亿美元,净赚1亿美金。

这个案例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政府部门开放数据的重要性。美国气象局的数据库是对全球开放的,即便是像刘雨这样的中国公民也可以上美国气象台网查看美国历年来的气象数据。这也是目前国内大数据的一个痛点,在中国,大数据掌握最全的是政府部门,但很多都不对外公开,甚至一些部门连内部都不开放。政府掌握的公共大数据存在重重壁垒,难以共享,从源头上有碍创新。这正是很多城市正在建设中的“智慧城市”需要突破的瓶颈。

大数据不光是基础设施

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抗洪救灾破内涝,来颗大数据解药

《为了保住武汉,这些小镇吞下了大半的洪水》,这篇关于湖北泄洪的报道吸引了很多眼球。泄洪区确切的居民人口到底有多少?到底需要转移多少人口?救生器材有多少?围堤达标没有?这篇10万+文章抛出来的疑问,直指当地一些部门由于没有精准大数据统计,给泄洪区居民造成了财产损失。

“当水量特别大的时候,要人为炸堤,炸堤时要选择,看周围有多少乡村、人口、企业,经济损失大约有多大。”刘雨对齐鲁晚报记者说,这些水利数据来自于民政、工商、国土、水利等多个职能部门……到底炸不炸堤,不是靠拍脑门的。在泄洪关键时刻,精准的水利大数据将为政府正确决策起到关键作用。

刘雨坦言,水利数据是防汛大数据中最基础的数据,浪潮目前已为山东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搭建了“一库”。“一库”指的是历年来山东省建了10000余个自动雨量监测点,由防汛部门监控的有9000多个。这些监测点之前由不同的公司在做,标准不一,浪潮做的就是把杂乱无章的大数据进行统一转化,再比较。光这个“一库”项目,浪潮就做了一年多,协调成本巨大。像其他省份甚至连数据整合这一步还没有做到。至于之后的水利大数据挖掘、分析、预测,还未涉及。

“其实,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海量的数据状态和相应的数据处理技术,也是一项重要基础设施,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刘雨说,就防汛而言,当不发生汛情或旱情时,大家思想就麻痹,不关注,投入也不会大。历年来工作重心是,投几个亿进去,更多是建水库、大坝,别发生溃堤,因为溃堤是要负领导责任的。在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应该作为防汛抗旱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对水利大数据的收集、整理进行分析判断,准确预测未来趋势,从而指导防汛工作,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抗洪救灾破内涝,来颗大数据解药

齐鲁壹点桔子财经出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任磊磊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加入我们|投稿反馈 邮箱:28175754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