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字号:默认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江苏“专精特新”专板开板 首批561家企业集中登陆

育品牌让特色产业脱贫更精准

2016-05-05 16:04 出处: 人气:  评论(0

育品牌让特色产业脱贫更精准

  编者按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其中提到,要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内容包含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推介营销支持力度,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等。完成脱贫攻坚大业,品牌农业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期刊发几个品牌农业扶贫典型,以资借鉴。

政策很精准,资本有预期,资源好聚集

山西忻州:藜麦富农,一个可复制的品牌扶贫故事

  胡海治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西省静乐县娑婆乡娑婆村人。2011年,静乐县委、县政府以政府补偿种植风险的办法在娑婆乡动员鼓励农户试种藜麦,农民对这种全然陌生的“洋庄稼”疑虑很大,没人愿种。胡海治勇敢尝试,成为第一个试种农户。秋后,10亩藜麦平均单产达400斤,胡海治连同超产奖金收入2.9万元。2012年,他又种植20多亩,收入4万多元。尝到甜头后,2013年,他一下子种了50亩,尽管先旱后涝,老天不给力,但收入也有7万多元。综合比较下来,收益是种植普通作物的3-5倍。如今,他已是藜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长。

  胡海治的故事是静乐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区域品牌让农民脱贫致富故事的缩影。从2013年起,看到希望的社会资本开始在政策的导向下向藜麦种植、加工、销售集结,掀起了静乐从区域公共品牌打造到商品品牌塑造的品牌农业故事高潮。

  种“洋庄稼”开始启蒙和扶贫之旅

  静乐县隶属山西省忻州市,与所有后发地区一样,生态优势明显,生产条件较差。气候干燥,土壤贫瘠,以耕种土豆和小杂粮为主,产量低,收入薄,历来就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脱贫致富,不仅是各级政府的梦想,更是静乐16万乡亲的梦想。2011年,第一批藜麦在静乐试种成功,一下子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注意。

  藜麦原产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已经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在玻利维亚以及智利等国家,一直是当地居民最主要的粮食。近年来,藜麦独特的营养价值被人们发现,在国际市场身价倍增,被誉为“营养黄金”、“素食之王”、“超级谷物”,美国宇航局甚至将藜麦选定为太空粮食。

  而这一独特的农作物,对生态条件要求苛刻,山西几个高寒冷凉县域试种后,只有地处黄土高原的静乐县满足这近乎苛刻的自然条件。于是,经过多次商讨、论证、调研,静乐县把藜麦种植作为调整全县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型产业。

  当年,静乐规划占地1105亩、总投资13.96亿元的静乐藜麦综合产业园区项目完成立项,专业企业开始参与到藜麦产业,企业主体成为藜麦富农的主要驱动力量。

  然而,刚开始时,大部分种植户对这种远道而来的陌生“洋庄稼”都不愿意尝试,担心没收成。娑婆乡政府亮出免费提供种子、每亩补贴1000元、亩产300斤以上每斤奖励5元的鼓励政策。秋后颗粒归仓时,藜麦的平均亩产量达到400斤,给娑婆村带来了2.9万元的收入,来年吸引了大批农户种植藜麦。不少企业参与到了种植推广计划。

  “这是启蒙和扶贫之旅。”山西华青藜麦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润青说。为了保护藜麦种植户的积极性和收益,采用了“企业管理+种植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一方面购进2000斤藜麦种子,通过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协议,免费发放种子,并为农户购买了种植保险,同时签订了保底价收购协议。与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系建立了合作关系,深入农户藜麦田里进行种植指导。

  资本带动藜麦产业升级

  “藜麦是什么?”“怎么吃?”这是华青藜麦刚刚面市的头两年里,营销人员解答的最多的问题。也是藜麦销售中最大的瓶颈。关键是还要有简便易食的产品。如何深加工对接市场需求是完成从产业到产品的关键,也是实现区域品牌向商品品牌升华的过程。

  “人们对藜麦的接纳需要有一个认识和了解的过程,虽说藜麦在欧美很出名,当地超市中可以买到,但在中国还处于推广初期,大部分人压根没听说过藜麦是什么。”李润青说。

  他带领团队南下北上,走访了多家生产设备加工企业,希望找到适合加工藜麦原粮的生产设备。七十几万购回一套碾米设备,可以很快去掉藜麦原粮中的石子,但去皮不理想,大小分级还需要手工筛簸。加工不出理想的藜麦粮食,“宁愿弃之不用,也不能凑合。”

  经过近半年摸索,请机械设备师自主设计研发出的一套大型加工设备,既可湿法加工亦可干法加工,可以加工出籽粒饱满,色泽明亮的藜麦成品;同时,更可根据不同人群对藜麦营养成分的需求进行专门加工,比如去掉三分之一表皮的藜麦更适合糖尿病人食用,将表皮完全去掉则可以作为婴幼儿的食粮。

  为了丰富产品种类,华青藜麦还致力研发藜麦茶等藜麦产品,2014年,华青藜麦注册了以“华青康源”为品牌的商标,完成了深度加工和包装的首批藜麦产品上市,开始在专卖店和网上销售。

  为解决农民增收难找到了路径

  从2011年,静乐县以政府补偿种植风险的办法在娑婆乡动员鼓励农户试种藜麦,到2012年,娑婆乡种植面积达1300亩,其他13个乡镇分别小范围试种共100亩,均获成功,平均亩产达到360斤,最高单产达605斤,按每斤收购价6元计算,每亩收入2100多元,为解决当地农民增收难题找到了重要路径。

  2013年5月9日,静乐县举办“中国首届藜麦播种节”,得到实惠的广大农民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一次扩种,参与乡镇多达12个,全县藜麦种植总规模扩大至1万亩,在全球非原产地种植规模排行中,名列第二。当年9月1日,首届黎麦节在静乐举行,以“赏五彩藜麦品印加古粮、聚四海人气展静乐魅力”为主题,宣传静乐藜麦产业,推广静乐藜麦产品。

  如今,静乐藜麦已经在全县推广种植10000亩,收入可达2100万元。比传统农作物亩均增收1000—1500元,户均增收6830元,最高一户收入达4.6万元。

  目前,静乐县成为国内试种早、面积大、品质优、模式最成功的藜麦种植基地,成为南美、美国之外世界第三大种植区,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花卉食品专业委员会誉为“中国藜麦之乡”。 (本报记者 吴晋斌)

洛川小小“不二果”带出脱贫路

  陕西省洛川县地处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素有“苹果之乡”美誉。依托苹果产业,洛川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已突破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受地理环境限制,以洛河峡谷地带为主的群众集中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洛川县交口河镇屈万虎一家就居住在洛河峡谷地带,常年居住在窑洞里的他盼望着能搬到塬上,住上新房子。今年65岁的屈万虎以种植苹果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是由于果园投入不足,苹果品质相对较差,连年卖不上好价钱。

  “今年虽然苹果行情不好,但我却卖上了高价钱。”屈万虎的这一番话不免让人疑惑,“怎么就突然好起来了呢?”屈万虎告诉记者:“多亏今年加入苹果品牌‘不二果’的基地营,按照人家的方法管理果园,苹果品质非常好,产量也提高了。”

  “不二果”是由陕西富钾优购品牌运营中心打造的苹果文化创意品牌。品牌运营中心总监赵堃介绍,中心通过打造“不二果”苹果品牌,并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宣传销售,引领陕西果农生产绿色健康苹果,为陕西苹果走出去贡献力量。“不二果”走得都是高端市场,每个单价19.9元。中心选择在相对贫困的洛河峡谷地带建立“基地营”,通过公司的技术指导,帮助农户尽快脱贫致富。

  “好果子除了有良好的环境之外,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技术,营养的管理是苹果管理的核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站长梁俊教授介绍,“不二果”在种植过程中使用试验站经过技术物化过的“果立膨”系列果树专用配方肥,通过配套有效的农业物理生物病虫害综合管理方案和良好的农艺技术、配套的花果管理方案,生产出了“好看、好吃、营养、安全”的“不二果”。 (本报记者 胡明宝)

甘肃宕昌

中药材成农民挣钱“铁杆庄稼”

  “种药材每亩地收入达到2000至3000元,是以前的好几倍。现在,我们村里不仅家家都盖起了新房,还有不少人也跟城里人一样开上了私家车。”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木耳乡马莲村,村民李筛珍说,“我们这里山大沟深,气候高寒阴湿,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药材是我们农民挣钱的‘铁秆庄稼’。”

  宕昌县是甘肃南部的一个贫困县,也是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之一。目前,宕昌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了40万亩,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8.5%以上。

  “哈达铺当归”“宕昌党参”“宕昌黄芪”均通过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去年,宕昌还大力发展药膳事业,制作出多道药膳和药酒,同时还依托相关大公司、大企业,生产“当归牛肉煲”、“山楂荷叶饮”、“黄芪饮片”、“红芪饮片”及“药膳包系列产品”等,真正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备受市场青睐。

  在每年举办的中药材产销对接洽谈会上,宕昌县以“对接大企业、启动大市场”为主题,积极与江苏亚邦中药饮片公司、山东渤海制药集团、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四川新绿色药业、清华德人西安幸福制药有限公司等大企业进行对接,在建设药源基地、签订购销协议、合作投资办厂等方面达成共识,为宕昌中药材产业和外地客商带来发展先机。

  “现在,县上帮我们村里引进了中药材大型企业,不仅建设规模化的基地,还给提供收购保护价,这样一来,我们靠中药材致富就更有指望了。”李筛珍说。甘肃中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向群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通过“公司+基地+种植户”模式的推广应用,总结出了一套企业建设种植基地、带动农民致富的模式。“我们根据不同的药材品种、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情采用不同的操作模式。”

  随着基地建设面积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基地周边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到种植中药材的行列,特别是近两年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不景气,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在没有资金又没有技能的情况下,很多人看到中药材的发展前景,加入到种植中药材的行列,不仅带动了当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农民工回乡创业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 (本报记者 吴晓燕 鲁明)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加入我们|投稿反馈 邮箱:28175754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