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空(http://www.ghwshi.cn/):报网融合式的好新闻长啥样
报网融合式的好新闻,应该兼具报网优长,在“硬、实、短、精、活”上集中发力,并注重体现新闻的态度、温度和艺术性,避免见事儿就报而罔顾社会责任的现象发生。具体说来,报网融合式的好新闻应该是这样的“模样”:
它是硬新闻,应避免空洞化。硬新闻如同硬菜,里面要有“干货”,有实质性内容,有新闻点,要有受众所迫切需要了解的新闻事实,要解渴解饿解决问题。一些纸媒刊发的新闻,许多语句看来面熟、读来耳熟,似曾相识的车轱辘话在反复说,貌似符合口径,貌似契合当下,貌似合情合理,实则缺乏原创性、鲜活性,缺乏具体细节和个性化表达,是新闻空洞化倾向的典型体现。一句句车轱辘话从这篇说到那篇,从这版说到那版,从今天说到明天,令人大倒胃口。
它是实新闻,应避免“水上漂”。“实”与“虚”相对,搞新闻不能只“务虚”。采访不深入、文风不扎实,自然出“虚活儿”。新闻因真实而存在,因具体而生动。人名说不出来,时间搞不准,细节有出入,就只能玩点虚的,写新闻变成了“编”新闻。“某某演习现场,伞花朵朵从天而降。”这样的报道推出后连参演官兵都觉得奇怪,这次演习空降兵原定是要参加的,但后来并没有参加,天空中怎会出现朵朵伞花?假的自然真不了,不漏洞百出也难免出现类似“在河里抓带鱼”的假新闻。如此,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将大打折扣,传播力、影响力将受到影响。
它是短新闻,应避免长篇大论。新闻讲究精短活。写短新闻如下围棋,要用最少的子数围出并做活最多的目数。网媒也存在版面有限问题,尤其是首页首屏,黄金位置应字字珠玑,不容浪费。除编辑、排版因素外,人们的阅读时间、精力、心情、兴趣也都有限,不可能对一篇长篇大论式的文章从头到尾进行阅读。如果占用很大版面刊登一篇意思不大的长文,传播效果自然不理想。网媒刊文原则上不能超过800字,客户端的新闻宜更短,并要求尽量配上图片、动漫,尽可能多地使用鲜活而流行的网络语言,以降低阅读门槛,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将枯燥呆板的语言变得浅显鲜活,进而增强传播力。短新闻不是为了短而短,篇幅短更要惜字如金,要杜绝说话啰嗦,不能让官话套话满天飞。当然,新闻要素、新闻点,该有的也都要有。
它是有立场的新闻,应避免走纯新闻路线。新闻具有政治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之一。但体现政治性不等于就可以丢掉真实性,不能因为要维护阶级的利益而闭上眼睛说瞎话,也不能视本阶级本集团的利益于不顾,“有啥说啥”。我们的媒体首先姓党、姓军,而不是姓什么别的。那么,怎样做到政治性与真实性的对立统一呢?比如,在一场涉军纠纷的采访中,既报军方也报非军方,是为客观性;深入扎实地进行采访,把所看、所听的东西真实记录下来,是为真实性;在新闻选材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甚至多选取一些对于某方有利的新闻素材,是为立场性;以群众之口和直接引语形式传递记者对于该事件的认识和对某方的侧重,则为政治性与真实性的有机统一。政治性、真实性,往往既对立又统一,应统一于做新闻的思路、方式和技巧之中。
它是有技巧的新闻,应避免简单化倾向。西方受众认为,在新闻中直接表明记者和媒体的立场观点无异于是在强奸读者的眼球和大脑,读者所要看到的是客观发生的新闻事实,而不是夹杂着各类利益诉求的主观信息,新闻媒体的天职也是要传递事实,而非“偏见”。为求传播迅速、落地生根并产生一定影响力,记者必须对新闻产品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包装,将所要表达的观点、所要传递的思想有机融入新闻事实之中,让读者通过阅读新闻事实自然而然地得出记者用糖衣包裹好的“结论”,通过“入眼”达到“入脑”“入心”,而不是在标题、正文等各个部位都搞标语口号式的“大喊大叫”。“新闻包装”是一门宣传艺术,在网络时代,在国际传播大背景下,新闻人必须掌握好这门艺术。